杉木桩在软土地基中的施工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一、前期勘察与设计
1. 地质条件分析:通过钻探或静力触探明确软土层厚度、含水量、压缩性等参数,确定杉木桩适用性。若软土过深或流塑性明显,需结合其他地基处理方式。
2. 桩长与间距设计:桩长需穿透软土层进入持力层0.5~1m,间距一般为0.8~1.5倍桩径,通过承载力计算确定。典型软土(如淤泥质土)中桩径多选10~15cm,桩距0.8~1.2m。
二、材料质量控制
1. 选材标准:选用通直、少节疤的杉木原木,尾径不小于8cm,含水率控制在25%以下。桩尖应削成三棱锥形,长度约30cm以提高贯入性。
2. 防腐处理:采用CCA防腐剂加压浸渍,或涂刷沥青两遍,重点处理地下水位波动区段。
三、施工工艺控制
1. 定位放样:采用全站仪按梅花形或矩形布桩,允许偏差≤5cm。先施工外围封闭桩,再向内推进。
2. 沉桩工艺:优先选用柴油锤击桩机,落距控制在1.5~2m。对于N<3的极软土,可采用60kN振动沉桩机。沉桩速率宜为2~3m/h,贯入度控制≤30mm/10击。
3. 接桩处理:若需接桩,采用钢套筒对接,接缝处用环氧树脂密封,接头避开软弱土层。
四、质量控制要点
1. 垂直度检测:采用经纬仪双向监控,偏差≤1%桩长。
2. 桩顶处理:截桩后保留高出设计标高20cm,用C15素混凝土封闭桩头。
3. 效果检验:施工7天后进行复合地基静载试验,承载力特征值应达到120~180kPa。
五、注意事项
1. 雨季施工需设置排水盲沟,保持工作面干燥。
2. 邻近建筑物时采用跳打施工,每日沉桩量不超过50根。
3. 桩位偏移超过10cm需补桩,断桩率超过5%应调整施工方案。
杉木桩适用于4~6m厚软土层的临时道路、低层建筑地基处理,具有施工快捷、成本低廉(约80~120元/根)的优点,但需注意其在酸性土壤中的耐久性限制(一般使用寿命15~20年)。实际工程中常与碎石垫层组合形成复合地基,提高整体稳定性。